Linux基础IO【重定向及缓冲区理解】
✨个人主页: 北 海
🎉所属专栏: Linux学习之旅
🎃操作环境: CentOS 7.6 阿里云远程服务器
文章目录
🌇前言
文件描述符 fd
是基础IO中的重要概念,一个 fd
表示一个 file
对象,如常用的标准输入、输出、错误流的 fd
分别为 0
、1
、2
,实际进行操作时,OS
只需要使用相应的 fd
即可,不必关心具体的 file
,因此我们可以对标准流实施 重定向,使用指定的文件流,在实际 读/写 时,为了确保 IO
效率,还需要借助 缓冲区 进行批量读取,最大化提高效率。关于上述各种概念,将会在本文中详细介绍,且听我娓娓道来
🏙️正文
1、文件描述符
在使用 C语言
相关文件操作函数时,可以经常看到 FILE
这种类型,不同的 FILE*
表示不同的文件,实际进行读写时,根据 FILE*
进行操作即可
#include<iostream>
#include <cstdio>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分别打开三个 FILE 对象
FILE* fp1 = fopen("test1.txt", "w");
FILE* fp2 = fopen("test2.txt", "w");
FILE* fp3 = fopen("test3.txt", "w");
//对不同的 FILE* 进行操作
//……
//关闭
fclose(fp1);
fclose(fp2);
fclose(fp3);
fp1 = fp2 = fp3 = NULL;
return 0;
}
那么在 C语言
中,OS
是如何根据不同的 FILE*
指针,对不同的 FILE
对象进行操作的呢?
- 答案是 文件描述符
fd
,这是系统层面的标识符,FILE
类型中必然包含了这个成员
如何证明呢?实践出真知,在上面代码的基础上,加入打印语句
注:stdin
等标准流在 C语言
中被覆写为 FILE
类型
//标准文件流
cout << "stdin->fd: " << stdin->_fileno << endl;
cout << "stout->fd: " << stdout->_fileno << endl;
cout << "stderr->fd: " << stderr->_fileno << endl;
cout << "===================================" << endl;
cout << "此时标准流的类型为:" << typeid(stdin).name() << endl;
cout << "此时文件流的类型为:" << typeid(fp1).name() << endl;
cout << "===================================" << endl;
//自己打开的文件流
cout << "fp1->fd: " << fp1->_fileno << endl;
cout << "fp2->fd: " << fp2->_fileno << endl;
cout << "fp3->fd: " << fp3->_fileno << endl;
可以看出,FILE
类型中确实有 fd
的存在
文件描述符 是如何设计的?新打开的文件描述符为何是从 3
开始?别急,接着往下看
1.1、先描述,再组织
操作系统是一个伟大的产物,它可以调度各种资源完成各种任务,但资源太多、任务太重,不合理的分配会导致效率低下,因此在进行设计时,必须确保 OS
操作时的高效性
比如现在学习的 文件系统,倘若不进行设计的话,在进行 IO
时,OS
必须先将所有文件扫描一遍,找到目标文件后才能进行操作,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因此,根据 先描述、再组织 原则,OS
将所有的文件都统一视为 file
对象,获取它们的 file*
指针,然后将这些指针存入指针数组中,可以进行高效的随机访问和管理,这个数组为 file* fd_array[]
,而数组的下标就是神秘的 文件描述符 fd
当一个程序启动时,OS
会默认打开 标准输入、标准输出、标准错误 这三个文件流,将它们的 file*
指针依次存入 fd_array
数组中,显然,下标 0、1、2
分别就是它们的文件描述符 fd
;后续再打开文件流时,新的 file*
对象会存入当前未被占用的最小下标处,所以用户自己打开的 文件描述符一般都是从 3
开始
除了文件描述符外,还需要知道文件权限、大小、路径、引用计数、挂载数等信息,将这些文件属性汇集起来,就构成了 struct files_struct
这个结构体,而它正是 task_struct
中的成员之一
1.2、files_struct
files_struct
结构体是对已打开文件进行描述后形成的结构体,其中包含了众多文件属性,本文探讨的是 文件描述符 fd
进程的 PCB
信息中必然包含文件操作相关信息,这就是 files_struct
注:文件被打开后,并不会加载至内存中(这样内存早爆了),而是静静的躺在磁盘中,等待进程与其进行 IO
,而文件的 inode
可以找到文件的详细信息:所处分区、文件大小、读写权限等,关于 inode
的更多详细信息将会在 【深入理解文件系统】 中讲解
1.3、分配规则
fd
的分配规则为:先来后到,优先使用当前最小的、未被占用的 fd
存在下面两种情况:
- 直接打开文件
file.txt
,分配fd
为3
- 先关闭标准输入
stdin
中原文件执行流(键盘),再打开文件file.txt
,分配fd
为0
,因为当前0
为最小的,且未被占用的fd
#include<iostream>
#include <cstdio>
#include <cassert>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stat.h>
#include <fcntl.h>
#include <unistd.h>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先打开文件 file.txt
int fd = open("file.txt", O_WRONLY | O_CREAT | O_TRUNC, 0666);
assert(fd != -1); //存在打开失败的情况
cout << "单纯打开文件 fd: " << fd << endl;
close(fd); //记得关闭
//先关闭,再打开
close(0); //关闭1号文件执行流
fd = open("file.txt", O_WRONLY | O_CREAT | O_TRUNC, 0666);
cout << "先关闭1号文件执行流,再打开文件 fd: " << fd << endl;
close(fd);
return 0;
}
注意: 假若将标准输出 stdout
中的原文件执行流(显示器)关闭了,那么后续的打印语句将不再向显示器上打印,而是向此时 fd
为 1
的文件流中打印
//关闭 显示器 写入数据
close(1);
int fd = open("file.txt", O_WRONLY | O_CREAT | O_TRUNC, 0666);
assert(fd != -1); //存在打开失败的情况
cout << "单纯打开文件 fd: " << fd << endl;
cout << "you can see me! not on screen" << endl;
close(fd); //记得关闭
这其实就是 重定向 的基本操作
1.4、一切皆文件
如何理解 Linux
中一切皆文件这个概念?
- 现象:即使是标准输入(键盘)、标准输出(显示器) 在
OS
看来,不过是一个file
对象 - 原理:无论是硬件(外设),还是软件(文件),对于
OS
来说,只需要提供相应的读方法
和写方法
就可以对其进行驱动,打开文件流后,将file*
存入fd_array
中管理即可,因此在Linux
中,一切皆文件
2、重定向
在学习重定向前,首先要明白 标准输入、输出、错误 的用途
- 标准输入(
stdin
)-> 设备文件 -> 键盘文件 - 标准输出(
stdout
)-> 设备文件 -> 显示器文件 - 标准错误(
stderr
)-> 设备文件 -> 显示器文件
标准输入:从键盘中读取数据
标准输出:将数据输出至显示器中
标准错误:将可能存在的错误信息输出至显示器中
标准输出 与 标准错误 都是向显示器中输出数据,为什么不合并为一个?
- 因为在进行排错时,可能需要单独查看错误信息,若是合并在一起,查看日志时会非常麻烦;但如果分开后,只需要将 标准错误 重定向后,即可在一个单独的文件中查看错误信息
C/C++
中进行标准输入、输出、错误对应流:
标准输入:stdin
/ cin
标准输出:stdout
/ cout
标准错误:stderr
/ cerr
使用 cerr
函数可直接向标准错误流中打印信息
2.1、重定向的本质
前面说过,OS
在进行 IO
时,只会根据标准输入、输出、错误对应的文件描述符 0
、1
、2
来进行操作,也就是说 OS
作为上层不必关心底层中具体的文件执行流信息(fd_array[]
中存储的对象) 因此我们可以做到 “偷梁换柱”,将这三个标准流中的原文件执行流进行替换,这样就能达到重定义的目的了
2.2、利用指令重定向
下面直接在命令行中实现输出重定向,将数据输出至指定文件中,而非屏幕中
echo you can see me > file.txt
可以看到数据直接输出至文件 file.txt
中
当然也可以 从 file.txt
中读取数据,而非键盘
cat < file.txt
现在可以理解了,>
可以起到将标准输出重定向为指定文件流的效果,>>
则是追加写入
而 <
则是从指定文件流中,标准输入式的读取出数据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程序进行操作,在运行后进行重定向即可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cout << "标准输出 stdout" << endl;
cerr << "标准错误 stderr" << endl;
return 0;
}
直接运行的结果,此时的标准输出和标准错误都是向显示器上打印
利用命令行只对 标准输出 进行重定向,file.txt
中只收到了来自 标准输出 的数据,这是因为 标准输出 与 标准错误 是两个不同的 fd
,现在只重定向了 标准输出 1
对 标准错误 也进行 重定向,打印内容至 file.txt
将 标准输出 打印至 file.txt
中,标准错误 打印至 log.txt
中
以上只是简单演示一下如何通过命令行进行 重定向,在实际开发中进行重定向操作时,使用的是函数 dup2
2.3、利用函数重定向
系统级接口 int dup2(int oldfd, int newfd)
函数解读:将老的 fd
重定向为新的 fd
,参数1 oldfd
表示新的 fd
,而 newfd
则表示老的 fd
,重定向完成后,只剩下 oldfd
,因为 newfd
已被覆写为 oldfd
了;如果重定向成功后,返回 newfd
,失败返回 -1
参数设计比较奇怪,估计作者认为 newfd
表示重定向后,新的 fd
下面来直接使用,模拟实现报错场景,将正常信息输出至 log.normal
,错误信息输出至 log.error
中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cstdlib>
#include <cerrno>
#include <cassert>
#include <cstring>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stat.h>
#include <fcntl.h>
#include <unistd.h>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打开两个目标文件
int fdNormal = open("log.normal", O_WRONLY | O_CREAT | O_TRUNC, 0666);
int fdError = open("log.error", O_WRONLY | O_CREAT | O_TRUNC, 0666);
assert(fdNormal != -1 && fdError != -1);
//进行重定向
int ret = dup2(fdNormal, 1);
assert(ret != -1);
ret = dup2(fdError, 2);
assert(ret != -1);
for(int i = 10; i >= 0; i--)
cout << i << " "; //先打印部分信息
cout << endl;
int fd = open("cxk.txt", O_RDONLY); //打开不存在的文件
if(fd == -1)
{
//对于可能存在的错误信息,最好使用 perror / cerr 打印,方便进行重定向
cerr << "open fail! errno: " << errno << " | " << strerror(errno) << endl;
exit(-1); //退出程序
}
close(fd);
return 0;
}
在开发大型项目时,将 错误信息 单独剥离出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学习了 重定向 相关知识后,我们可以对 【简易版 bash】 进行功能更新(已于 2023.3.28
更新)
3、缓冲区
3.1、缓冲区存在的意义
在【基础IO】 中还存在一个重要概念:缓冲区
缓冲区 其实就是一个 buffer
数组,配合不同的刷新策略,起到提高 IO
效率的作用
感性理解:
假设你家养有一条二哈,当你在投喂食物时,如果你每次都只往嘴里丢入一粒狗粮,那么你的整个喂食过程将持续非常长的时间,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你写代码的时间,你一天啥都不做,就光喂狗去了;于是你想了一个办法:给它安排了一个狗碗(缓冲区),每次都只需将狗粮倒入其中,等待它自己进食即可,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二哈的进食效率,同时也给你写代码留足了时间;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如果没有垃圾桶,那么你扔的每个垃圾都得跑到垃圾站中去处理;如果货车没有货箱,那么一批货得拉好几天;如果手机没有电池,那么再高级的功能也摆脱不了充电线的桎梏
理性理解:
CPU
计算速度非常快!而磁盘的读取速度相对于 CPU
来说是非常非常慢的,因此需要先将数据写入缓冲区中,依据不同的刷新策略,将数据刷新至内核缓冲区中,供 CPU
进行使用,这样做的是目的是尽可能的提高效率,节省调用者的时间
本来 IO
就慢,如果没有缓冲区的存在,那么速度会更慢,下面通过一个代码来看看是否进行 IO
时,CPU
的算力差距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ignal.h>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count = 0;
int main()
{
//定一个 1 秒的闹钟,查看算力
alarm(1); //一秒后闹钟响起
while(true)
{
cout << count++ << endl;
}
return 0;
}
最终在 1s
内,count
累加了 10w+
次(有 IO
的情况下)
下面改变程序,取消 IO
int count = 0;
void handler(int signo)
{
cout << "count: " << count << endl;
exit(1);
}
int main()
{
//定一个 1 秒的闹钟,查看算力
signal(14, handler);
alarm(1); //一秒后闹钟响起
while(true) count++;
return 0;
}
最终在没有 IO
的情况下,count
累加了 5亿+
次,由此可以看出频繁 IO
对 CPU
计算的影响有多大,假若没有缓冲区,那么整个累加值将会更多(因为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 IO
上)
因此在进行 读取 / 写入 操作时,常常会借助 缓冲区 buffer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cassert>
#include <cstdio>
#include <cstring>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stat.h>
#include <fcntl.h>
#include <unistd.h>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int fd = open("file.txt", O_WRONLY | O_CREAT | O_TRUNC, 0666);
assert(fd != -1);
char buffer[256] = { 0 }; //缓冲区
int n = read(0, buffer, sizeof(buffer)); //读取信息至缓冲区中
buffer[n] = '\0';
//写入成功后,在写入文件中
write(fd, buffer, strlen(buffer));
close(fd);
return 0;
}
3.2、缓冲区刷新策略
缓冲区有多种刷新策略,比如 C语言
中 scanf
的缓冲区刷新策略为:遇到空白字符或换行就刷新,因此在输入时需要按一下回车,缓冲区中的数据才能刷新至内核缓冲区中,而 printf
的刷新策略为 行缓冲,即遇到 \n
才会进行刷新
总体来说,缓冲区的刷新策略分为以下三种:
- 无缓冲 -> 没有缓冲区
- 行缓冲 -> 遇到
\n
才进行刷新,一次冲刷一行 - 全缓冲 -> 缓冲区满了才进行刷新
一般而言,显示器的刷新策略为 行缓冲,而普通文件的刷新策略为 全缓冲
一个简单的 demo
观察 行缓冲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unistd.h>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while(true)
{
//未能触发行缓冲的刷新策略,只能等缓冲区满了被迫刷新
printf("%s", "hehehehe");
sleep(1);
}
return 0;
}
运行结果:无内容打印
稍微改一下代码
while(true)
{
//能触发行缓冲的刷新策略
printf("%s\n", "hehehehe");
sleep(1);
}
运行结果:每隔一秒,打印一次
3.3、普通缓冲区与内核级缓冲区
每一个 file
对象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缓冲区及刷新策略,而在系统中,还存在一个内核级缓冲区,这个缓冲区才是 CPU
真正进行 IO
的区域
IO
流程:
- 先将普通缓冲区中的数据刷新至内核级缓冲区中,
CPU
再从内核级缓冲区中取数据进行运算,然后存入内核级缓冲区中,最后再由内核级缓冲区冲刷给普通缓冲区
出自知乎 《Linux 实现原理 — I/O 处理流程与优化手段》
这里有一段比较有意思的代码: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cstdio>
#include <cstring>
#include <unistd.h>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fprintf(stdout, "hello fprintf\n");
const char* str = "hello write\n";
write(1, str, strlen(str));
fork(); //创建子进程
return 0;
}
当我们直接运行程序时,结果如下:
而当我们进行重定向后,结果如下:
重定向前后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打印结果
原因分析:
- 显示器刷新策略为 行缓冲,而普通文件为 全缓冲
- 直接运行程序时:此时是向 显示器 中打印内容,因为有
\n
,所以两条语句都直接进行了冲刷 - 进行重定向后:此时是向 普通文件 中打印内容,因为普通文件是写满后才能刷新,并且
fprintf
有属于自己的缓冲区,这就导致fork()
创建子进程后,父子进程的fprintf
缓冲区中都有内容,当程序运行结束后,统一刷新,于是就是打印了两次hello fprintf
注:系统级接口是没有自己的缓冲区的,直接冲刷至内核级缓冲区中,比如 write
,所以创建子进程对 write
的冲刷没有任何影响
C语言
中的 FILE
类型设计还是比较复杂的,需要考虑很多种情况,不过本质上都是在调用系统级接口,我们现在已经可以模拟实现一个简易版 myFILE
结构体了,具体实现步骤将在下文中揭晓
🌆总结
以上就是本次有关 Linux
基础IO【重定向及缓冲区理解】的全部内容了,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深入理解了文件描述符的概念,学习了重定向的多种方法,最后还学习了缓冲区的相关知识,清楚了普通文件与特殊文件的不同刷新策略。如果你对于本文中所提到的知识点还有疑惑的话,欢迎在评论区或私信中发表你的看法,我们可以相互探讨学习
相关文章推荐
Linux基础IO【文件理解与操作】
Linux【模拟实现简易版bash】
Linux进程控制【进程程序替换】
Linux进程控制【创建、终止、等待】
===============
Linux进程学习【进程地址】
Linux进程学习【环境变量】
Linux进程学习【进程状态】
Linux进程学习【基本认知】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