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终焉》中的定律整理-向虫队学习(举例+持续更新)
1、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又称帕累托法则,也叫巴莱多定律。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明的。其中指出,约仅有20%的因素影响80%的结果。也就是说:所有变因中,最重要的仅有20%,虽然剩余的80%占了多数,影响的幅度却远低于“关键的少数”
举例:据二八定律,80%的财富往往掌握在20%的人手里。这意味着少数人拥有了大部分的财富,而大多数人只拥有少部分财富。这种现象在许多国家的收入分配中都有所体现。
另一个例子是企业的销售情况。根据二八定律,80%的销售额通常来自于20%的客户。这意味着少数客户对企业的销售额有着巨大的贡献,而大部分客户对销售额的贡献相对较小。
总之,二八定律提醒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少数的原因或者因素往往会对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管理和决策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和优化这些关键因素
2、狩猎法则
正如文中所说,狩猎者定然比猎物更加凶猛,再狡猾的猎物也有其罩门与要害
3、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指科学界的名声累加的一种反馈现象,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于1968年提出。其名称来自于《新约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类似的有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简言之,就是“赢者全拿”效应。
马太效应的名称出自《马太福音》第13章第12节:
For whosoever hath, to him shall be given, and he shall have more abundance: but whosoever hath not, from him shall be taken away even that he hath.
(译文)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马太效应为强者愈强弱者越弱之现象,即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现实中就是指,只要获得了每一点的成功,就会产生累积优势,使之拥有更大的机会获得更卓越的成就。也是造就了贫富差距的原因之一。
举例:假设有两家公司,公司A和公司B,它们分别处于不同的市场地位。由于公司A在市场上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和客户基础,它可以通过更好的市场推广和更多的资源投入来吸引更多的客户和合作伙伴,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和利润。与此同时,公司B可能由于缺乏知名度和资源而难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和投资,导致其在市场上的地位逐渐下降。
这种情况下,公司A由于已有的优势地位而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其市场地位,形成了正反馈循环。与此同时,公司B由于缺乏资源和机会,很难改变其劣势地位,这就是马太效应的体现
4、手表定理
一个戴着手表的人知道现在的时间,但戴两块手表的人永远不确定
手表定理所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者价值观念,否则那个人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这句话是一种反讽修辞,只有一个标准时,做起事来往往比较从容,而如果有两个或者多个标准,则会让人变得无所适从。然而这句话也只是表面意义,告诫人们在做出决定时避免使用过多潜在冲突信息的潜在陷阱
5、水桶定律
水桶效应也称木桶理论或短板效应,是指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是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
6、米格-25效应
前苏联研制的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的许多零部件与美国的相比都落后,但因设计者考虑了整体性能,故能在升降、速度、应急反应等方面成为当时世界一流
个体之间的组合是否协调,会给整体功能带来很大影响。 若组合协调,会带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反之,则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相加之和
7、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又称摩菲定律,原句是:如果有多过一种方式去做某事,而其中一种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这样选择
墨菲定律是一种启发性原则,常被表述为:任何可能出错的事情最终都会出错。其含义是说,无论是因为存在一个错误的方法,或是存在发生某种错误的潜在可能性,只要重复进行某项行动,错误在某个时刻就会发生
举例:假设你准备出门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按照计划,你提前出发,但在路上遇到了交通拥堵。尽管你计划了足够的时间,但由于交通情况出乎意料地糟糕,你最终还是迟到了。这就是墨菲定律的体现:即使你做了充分的准备,事情仍然可能会出现意外,导致计划的失败
8、无线猴子定理
让一只猴子在打字机上随机地按键,当按键时间达到无穷时,几乎必然能够打出任何给定的文字,比如莎士比亚的全套著作
在这里,几乎必然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数学术语,“猴子”也不是一只真正意义上的猴子,它被用来比喻成一个可以产生无限随机字母序列的抽象设备。这个理论说明把一个很大但有限的数看成无限的推论是错误的。猴子精确地通过键盘敲打出一部完整的作品比如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在宇宙的生命周期中发生的概率也是极其低的,但并不是零
9、蓝斯登原则
蓝斯登原则,是由美国管理学家蓝斯登提出。 在你往上爬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否则你下来时可能会滑倒。 该原则起源于管理学,主要告诉大家,人要做到进退有度,才能宠辱不惊
10、灾难偏误法则
当灾难已经发生的时候,人们往往意识不到灾难已经发生,还以为一切正常,这样就耽误了脱身的最佳机会,结果导致自己面临巨大的危险。正常化偏误,是因为有惯性思维。平时的生活中,都过着平稳的日子,哪怕出现不正常的事情,我们心里也会给它假设一个合理的理由,让自己来接受。
另一种定义:人们在面对不确定事件时,容易高估极端情况发生的概率,而低估更为常见和现实的情况发生的可能性
举例:一个位于地震多发地区的城市。尽管地震可能性存在,但由于长时间没有发生地震,居民可能会逐渐忽视地震的风险,不再执行防震措施,例如建造抗震建筑或进行地震应急演练。然而,当地震最终发生时,由于他们低估了地震的潜在影响,这可能导致更大的灾难
11、疯子理论
"疯子理论"是一种策略,即在对手和敌人面前保持一个不可预测、不够理性乃至不计后果的形象,这样将会更容易向对方施加压力,迫使对方让步
12、上帝悖论
说法一:
几个世纪前,罗马教廷出了一本书,书中用当时最流行的数学推论,导出“上帝是万能的”。一位智者针锋相对地问:“上帝能创造出一块他搬不动的石头吗?”如果教廷回答说能的,那上帝不能搬动他创造的那块石头,所以上帝不是万能的。如果教廷回答说不能,那么上帝不能创造出一块他搬不动的石头,所以上帝也不是无所不能的。由此那位智者导出“上帝不是万能的”。
说法二:
文艺复兴时,人文主义者曾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用来攻击天主教。就是;“让上帝造一块自己也搬不动的石头。”这话听初听起来暴牛,恨不能给他鼓掌放花。因为天主教宣称上帝全知全能,所以如果上帝能造出这块石头,则他连块石头都搬不动还称什么全知全能。而如果上帝造不出来这种石头,那他连块石头都造不出来还称什么全知全能。所以上帝必定不是全知全能的
13、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从决策的角度看,以往发生的费用只是造成当前状态的某个因素,当前决策所要考虑的是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及所带来的收益,而不考虑以往发生的费用
举例:假设你购买了一张音乐会的门票,但到了音乐会当天,你觉得不太想去了,因为你感觉不舒服。尽管你不愿去音乐会,但你可能会考虑已经花费的门票费用是一个沉没成本,因此可能会决定去音乐会,以充分利用已经花费的钱。然而,从纯粹的经济角度来看,这笔已经花费的钱应该不会影响你是否去音乐会的决定,因为无论你去不去,门票费用都已经无法挽回
14、纳什均衡点
纳什均衡是博弈论中一种解的概念,是指在包含两个或以上参与者的非合作博弈中,假设每个参与者都知道其他参与者的均衡策略的情况下,没有参与者可以透过改变自身策略使自身受益时的一个概念解
举例:假设有两个小孩,他们必须在玩具上进行分配。他们可以选择分别拿一个球或两个球。每个小孩都希望尽可能多地得到球。
如果一个小孩选择拿一个球,而另一个小孩选择拿两个球,那么拿两个球的小孩会得到更多。但如果两个小孩都选择拿两个球,那么他们两个都会得到比只拿一个球时更多的球。
在这种情况下,纳什均衡点是两个小孩都选择拿两个球。因为无论哪个小孩改变他的策略,都不会让他获得更多的球。如果其中一个小孩选择只拿一个球,他会因此获得较少的球。如果其中一个小孩选择拿三个球,他可能会因为太贪心而引起另一个小孩的不满,导致双方都得不到最佳结果。因此,每个小孩都在拿两个球时达到了最佳结果,这就是纳什均衡点
15、桌牌理论
巴菲特的桌牌理论:当你坐在牌桌上,如果你不知道谁是傻逼,那么最傻逼的那个必定是你
16、峰终效应
“峰终效应”是指人们对于一段经历的感受或记忆,只会对高潮部分和结尾部分印象最为深刻,人们更倾向于依照这两个时刻的感受来评价整体经历的感受
举例:文中的例子足够了
17、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理论(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也称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从众心理。
羊群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表现为对特定的或临时的情境中的优势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采纳(随潮)表现为对长期性的占优势地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接受(顺应风俗习惯)。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将自己的意见默认否定,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
其实就是从众
18、竹子定律
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
人生需要储备,有多少人,没能熬过那三公分
举例:一个人在努力学习一门新技能或创业。在初始阶段,他可能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可能看不到明显的成果,可能会感到沮丧或失望。然而,如果他能够坚持不懈,不断学习和努力,就像竹子一样,在某个阶段突然会出现显著的进步和成功
19、奥格尔维法则
奥格威法则(Ogilvy's Law),也称奥格尔维定律、奥格尔维法则。 每个人都雇用比我们自己更强的人,我们就能成为巨人公司,如果你所用的人都比你差,那么他们就只能做出比你更差的事情
20、莱顿弗罗斯特效应
当液体接触一块远超其沸点的物件时,液体表面会产生出一层有隔热作用的蒸汽,令液体沸腾的速度大大减慢
举例:在炒锅中滴水,水滴并不立即蒸发而是在锅底上滑行
21、第二十二条军规悖论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创作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对驻扎在地中海一个名叫皮亚诺扎岛(此岛为作者所虚构)上的美国空军飞行大队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描写,揭示了一个非理性的、无秩序的、梦魇似的荒诞世界。
在该小说中,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理论,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但你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你是一个正常人,还是在劫难逃。第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飞行员飞满25架次就能回国。但规定又强调,你必须绝对服从命令,要不就不能回国。因此上级可以不断给飞行员增加飞行次数,而你不得违抗。如此反复,永无休止。
《第二十二条军规》揭示了美国社会对传统道德的背弃,已经成为一种美国式的“黑色幽默”主题。 同名电影《第二十二条军规》,于1970年在美国公映
22、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人们会对于他们认为是为自己量身订做的一些人格描述给予高度准确的评价,而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致能够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很多人身上。巴纳姆效应能够对于为何不少伪科学如占星学、占卜或心理测验以及抽签掷筊等被普遍接受的现象,提供一个十分完全的解释
举例:一个占星学家给出的星座预测:“你是一个很有冒险精神的人,但同时又十分注重家庭和朋友的关系。你偶尔会感到内心矛盾,但你总是努力克服困难,追求更好的自己。”这样的预测是非常泛泛之谈的,几乎可以适用于任何人。然而,由于其泛指性质,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个预测准确描述了自己的情况,即使实际上这个预测并没有提供任何特定的信息
23、分马定律
有一个财主,临终前把三个儿子叫到身边说,家里有17匹马可当遗产分,大儿子分得1/2,二儿子分得1/3,三儿子分得1/9。17匹马的1/2是8匹半,但不能将马杀掉。三个儿子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请来村里的智伯帮助解决难题。智伯想了又想,终于找出了答案:他从自己家里牵来了一匹马凑成18匹,大儿子得1/2是9匹,二儿子分1/3是6匹,三儿子分1/9是2匹。9+6+2等于17匹,还剩下一匹,就是智伯从自家牵来的,自然又牵了回去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适当的付出不仅让你毫发未损,还会获得丰厚的回报。尤其在节骨眼上的投入,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4、破窗效应
图片见上面分马定律的图
破窗效应(英语: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
此理论认为任何可见的混乱、忽视与犯罪的迹象,例如破窗(这也是一这一理论的名称来源)、破坏公物、乞丐、酒鬼等,可能会鼓励一个地区进一步的犯罪和反社会行为。因为以上的迹象表明,该地区的秩序已被破坏,且缺少执法
举例: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如果那些窗没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占领、定居或者纵火。又或想像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如果无人清理,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为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因此破窗理论强调着力打击轻微罪行有助减少更严重罪案,应该以零容忍的态度面对罪案
25、洛克定律
洛克定律是指 当目标既是未来指向的,又是富有挑战性的时候,它便是最有效的。 可以为自己制定一个总的高目标,但一定要为自己制定一个更重要的实施目标的步骤。 千万别想着一步登天,多为自己制定几个篮球架子,然后一个个地去克服和战胜它,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你已经站在了成功之巅
26、创伤理论
创伤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旨在解释人们如何应对创伤性经历和事件,并如何从中恢复
27、 中文房间
中文房间(Chinese room,the Chinese room argument)又称作华语房间,是由美国哲学家约翰·塞尔(John Searle)在1980年设计的一个思维试验以推翻强人工智能(机能主义)提出的过强主张:只要计算机拥有了适当的程序,理论上就可以说计算机拥有它的认知状态以及可以像人一样地进行理解活动。
“中文房间”最早由美国哲学家John Searle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这个实验要求你想象一位只说英语的人身处一个房间之中,这间房间除了门上有一个小窗口以外,全部都是封闭的。他随身带着一本写有中文翻译程序的书。房间里还有足够的稿纸、铅笔和橱柜。写着中文的纸片通过小窗口被送入房间中。根据Searle,房间中的人可以使用他的书来翻译这些文字并用中文回复。虽然他完全不会中文,Searle认为通过这个过程,房间里的人可以让任何房间外的人以为他会说流利的中文
28、 雷尼尔效应
雷尼尔效应是一个经济学术语。这个效应来源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一次风波。因为在华盛顿大学教书可以享受到这些湖光山色,所以很多教授们愿意牺牲获取更高收入的机会。他们的这种偏好,被华盛顿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们戏称为“雷尼尔效应”。现代企业中是指以亲和的文化氛围吸引和留住人才。
本质:知道员工的真正需求才能留住人才
29、刺猬理论
刺猬理论,源于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的现象。 在管理学中,刺猬理论强调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就是领导者如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亲密有间”的关系,是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合作关系
30、费斯诺定理
费斯诺定理是指人有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意味着人应该多听少讲。
提出者是英国联合航空公司总裁兼总经理费斯诺。
说得过多了,说的就会成为做的障碍
31、 鲦鱼效应
鲦鱼效应又称为“头鱼理论”。 德国动物学家霍斯特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鲦鱼因个体弱小而常常群居,并以强健者为自然首领。 然而,如果将一只较为强健的鲦鱼脑后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后,此鱼便失去自制力,行动也发生紊乱,但是其他鲦鱼却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 这就是在企业管理中经常提到的“鲦鱼效应”
32、吉德林法则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管理顾问查尔斯·吉德林提出: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便已经解决了一半。 只有先认清问题,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这种观点在管理学上被称为吉德林法则
33、 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34、曼德拉效应
曼德拉效应(英语:Mandela Effect),是一种都市传说或阴谋论,指集体记忆不符史实。支持这一论点的人认为我们的生活已经从原本的平行宇宙透过时空跳跃进入现在的平行宇宙,而反对者则认为这并不存在。目前,主流科学界认为此效应是错误记忆的一种体现
35、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问题,描述了两个独立的个体在决策时面临的困境。在这个问题中,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合作或背叛对方,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自利的动机,最终结果往往是双方都会选择背叛,导致最坏的结果。
举例:一个经典的例子是两个犯人被捕后被单独审讯。检察官给每个人提出以下选择:如果你背叛对方(即向检察官供认自己的罪行,同时指控对方),你将获得较轻的刑罚,而对方将获得较重的刑罚;如果你合作(即保持沉默),双方都将得到一个较轻的刑罚。但如果双方都选择背叛,那么双方都将面临较重的刑罚。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两个犯人都知道合作是最好的选择,但由于彼此之间缺乏信任,他们可能会选择背叛,结果导致了双方都蒙受了不必要的损失,这就是囚徒困境的核心
36、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是一种统计学和认知偏差,它指的是在分析和决策过程中,只考虑到那些已经“幸存”或成功的个体,而忽略了那些已经失败或消失的个体,从而导致错误的结论。
这个偏差的经典例子是二战时期对战机的分析。当时,研究人员试图通过分析从战斗中返回的战机上的弹孔分布来增强战机的防护。他们发现这些战机的机翼和尾部有很多弹孔,因此建议加强这些部位的防护。然而,统计学家亚伯拉罕·瓦尔德(Abraham Wald)指出,这种方法忽略了那些没有返回的战机(即被击落的战机)。实际上,那些幸存下来的战机尽管有弹孔,但这些弹孔没有出现在致命的部位。因此,应该加强的是那些没有弹孔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攻击时,战机很可能会被击落
持续更新
ps:理论补充来自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
推荐我的另一篇文章:做了个springboot接口参数解密的工具,我给它命名为万能钥匙(已上传maven中央仓库,附详细使用说明)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