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用PyTorch从零训练自己的大模型(非常详细)零基础入门到精通,收藏这一篇就够了
长按关注《AI科技论谈》
LLM是如今大多数AI聊天机器人的核心基础,例如ChatGPT、Gemini、MetaAI、Mistral AI等。这些LLM背后的核心是Transformer架构。
本文介绍如何一步步使用PyTorch从零开始构建和训练一个大型语言模型(LLM)。该模型以Transformer架构为基础,实现英文到马来语的翻译功能,同时也适用于其他语言翻译任务。
(本文以论文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 (https://arxiv.org/abs/1706.03762) 来构建 transformer 架构。)
步骤1:加载数据集
为了让LLM模型能够执行从英文到马来语的翻译任务,需要使用含有英马双语对照的数据集。
为此,这里选择了Huggingface提供的“Helsinki-NLP/opus-100”数据集(https://huggingface.co/datasets/Helsinki-NLP/opus-100)。包含百万级的英文-马来语对照句对,足以确保模型训练的准确性。此外,该数据集还包含了2000条验证和测试数据,且已经预先完成了分割工作,省去了手动分割的繁琐步骤。
# 导入必需的库 # 如果还没安装datasets和tokenizers库,请先安装(!pip install datasets, tokenizers)。 import os import math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from torch.utils.data import Dataset, DataLoader from pathlib import Path from datasets import load_dataset from tqdm import tqdm # 将device值设置为“cuda”以在GPU上训练,如果GPU不可用则默认回退为“cpu”。 device = torch.device("cuda" if torch.cuda.is_available() else "cpu") # 从以下huggingface路径加载训练、验证和测试数据集。 raw_train_dataset = load_dataset("Helsinki-NLP/opus-100", "en-ms", split='train') raw_validation_dataset = load_dataset("Helsinki-NLP/opus-100", "en-ms", split='validation') raw_test_dataset = load_dataset("Helsinki-NLP/opus-100", "en-ms", split='test') # 用于存储数据集文件的目录。 os.mkdir("./dataset-en") os.mkdir("./dataset-my") # 用于保存模型的目录,在训练模型期间每个EPOCHS后保存。 os.mkdir("./malaygpt") # 用于存储源代码和目标tokenizer的目录。 os.mkdir("./tokenizer_en") os.mkdir("./tokenizer_my") dataset_en = [] dataset_my = [] file_count = 1 # 为了训练tokenizer(在步骤2中),将训练数据集分成英文和马来语。 # 创建多个大小为50k数据的小文件,并将其存储到dataset-en和dataset-my目录中。 for data in tqdm(raw_train_dataset["translation"]): dataset_en.append(data["en"].replace('\n', " ")) dataset_my.append(data["ms"].replace('\n', " ")) if len(dataset_en) == 50000: with open(f'./dataset-en/file{file_count}.txt', 'w', encoding='utf-8') as fp: fp.write('\n'.join(dataset_en)) dataset_en = [] with open(f'./dataset-my/file{file_count}.txt', 'w', encoding='utf-8') as fp: fp.write('\n'.join(dataset_my)) dataset_my = [] file_count += 1
步骤2:创建分词器
Transformer模型不处理原始文本,只处理数字。因此,需要将原始文本转换为数字格式。
这里使用名为BPE(Byte Pair Encoding)的流行分词器来完成这一转换过程。这是一种子词级别的分词技术,已在GPT-3等先进模型中得到应用。
分词器流程
通过训练数据集来训练这个BPE分词器,生成英马双语的词汇表,这些词汇表是从语料中提取的独特标记的集合。
分词器的作用是将原始文本中的每个单词或子词映射到词汇表中的相应标记,并为这些标记分配唯一的索引或位置ID。
这种子词分词方法的优势在于,它能有效解决OOV问题,即词汇表外单词的处理难题。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确保模型在处理翻译任务时,无论是常见词汇还是生僻词汇,都能准确无误地进行编码,为后续的嵌入表示打下坚实基础。
# 导入tokenizer库的类和模块。 from tokenizers import Tokenizer from tokenizers.models import BPE from tokenizers.trainers import BpeTrainer from tokenizers.pre_tokenizers import Whitespace # 用于训练tokenizer的训练数据集文件路径。 path_en = [str(file) for file in Path('./dataset-en').glob("**/*.txt")] path_my = [str(file) for file in Path('./dataset-my').glob("**/*.txt")] # [ 创建源语言tokenizer - 英语 ]. # 创建额外的特殊标记,如 [UNK] - 表示未知词,[PAD] - 用于维持模型序列长度相同的填充标记。 # [CLS] - 表示句子开始的标记,[SEP] - 表示句子结束的标记。 tokenizer_en = Tokenizer(BPE(unk_token="[UNK]")) trainer_en = BpeTrainer(min_frequency=2, special_tokens=["[PAD]","[UNK]","[CLS]", "[SEP]", "[MASK]"]) # 基于空格分割标记。 tokenizer_en.pre_tokenizer = Whitespace() # Tokenizer训练在步骤1中创建的数据集文件。 tokenizer_en.train(files=path_en, trainer=trainer_en) # 为将来使用保存tokenizer。 tokenizer_en.save("./tokenizer_en/tokenizer_en.json") # [ 创建目标语言tokenizer - 马来语 ]. tokenizer_my = Tokenizer(BPE(unk_token="[UNK]")) trainer_my = BpeTrainer(min_frequency=2, special_tokens=["[PAD]","[UNK]","[CLS]", "[SEP]", "[MASK]"]) tokenizer_my.pre_tokenizer = Whitespace() tokenizer_my.train(files=path_my, trainer=trainer_my) tokenizer_my.save("./tokenizer_my/tokenizer_my.json") tokenizer_en = Tokenizer.from_file("./tokenizer_en/tokenizer_en.json") tokenizer_my = Tokenizer.from_file("./tokenizer_my/tokenizer_my.json") # 获取两个tokenizer的大小。 source_vocab_size = tokenizer_en.get_vocab_size() target_vocab_size = tokenizer_my.get_vocab_size() # 定义token-ids变量,我们需要这些变量来训练模型。 CLS_ID = torch.tensor([tokenizer_my.token_to_id("[CLS]")], dtype=torch.int64).to(device) SEP_ID = torch.tensor([tokenizer_my.token_to_id("[SEP]")], dtype=torch.int64).to(device) PAD_ID = torch.tensor([tokenizer_my.token_to_id("[PAD]")], dtype=torch.int64).to(device)
步骤3:准备数据集和数据加载器
在构建模型的第三步,着手准备数据集及其加载器。这一阶段的目标是为源语言(英语)和目标语言(马来语)的数据集做好训练与验证的准备。
为此,需要编写一个类,能够接收原始数据集,并利用英语和马来语的分词器(分别为tokenizer_en和tokenizer_my)对文本进行编码处理。编码后的数据会通过数据加载器进行管理,该加载器将按照设定的批次大小(本例中为10)来迭代处理数据集。
如有需要,还可以根据数据量和计算资源的实际情况,对批次大小进行调整。
# 此类以原始数据集和max_seq_len(整个数据集中序列的最大长度)为参数。 class EncodeDataset(Dataset): def __init__(self, raw_dataset, max_seq_len): super().__init__() self.raw_dataset = raw_dataset self.max_seq_len = max_seq_len def __len__(self): return len(self.raw_dataset) def __getitem__(self, index): # 获取给定索引处的原始文本,其包含源文本和目标文本对。 raw_text = self.raw_dataset[index] # 分离文本为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稍后将用于编码。 source_text = raw_text["en"] target_text = raw_text["ms"] # 使用源 tokenizer(tokenizer_en)对源文本进行编码,使用目标 tokenizer(tokenizer_my)对目标文本进行编码。 source_text_encoded = torch.tensor(tokenizer_en.encode(source_text).ids, dtype = torch.int64).to(device) target_text_encoded = torch.tensor(tokenizer_my.encode(target_text).ids, dtype = torch.int64).to(device) # 为了训练模型,每个输入序列的序列长度都应等于 max seq length。 # 因此,如果长度少于 max_seq_len,则会向输入序列添加额外的填充数量。 num_source_padding = self.max_seq_len - len(source_text_encoded) - 2 num_target_padding = self.max_seq_len - len(target_text_encoded) - 1 encoder_padding = torch.tensor([PAD_ID] * num_source_padding, dtype = torch.int64).to(device) decoder_padding = torch.tensor([PAD_ID] * num_target_padding, dtype = torch.int64).to(device) # encoder_input 的第一个令牌为句子开始 - CLS_ID,后面是源编码,然后是句子结束令牌 - SEP。 # 为了达到所需的 max_seq_len,会在末尾添加额外的 PAD 令牌。 encoder_input = torch.cat([CLS_ID, source_text_encoded, SEP_ID, encoder_padding]).to(device) # decoder_input 的第一个令牌为句子开始 - CLS_ID,后面是目标编码。 # 为了达到所需的 max_seq_len,会在末尾添加额外的 PAD 令牌。在 decoder_input 中没有句子结束令牌 - SEP。 decoder_input = torch.cat([CLS_ID, target_text_encoded, decoder_padding ]).to(device) # target_label 的第一个令牌为目标编码,后面是句子结束令牌 - SEP。在目标标签中没有句子开始令牌 - CLS。 # 为了达到所需的 max_seq_len,会在末尾添加额外的 PAD 令牌。 target_label = torch.cat([target_text_encoded,SEP_ID,decoder_padding]).to(device) # 由于在输入编码中添加了额外的填充令牌,因此在训练期间,我们不希望模型通过这个令牌进行学习,因为这个令牌中没有什么可学的。 # 因此,在计算编码器块的 self attention 输出之前,我们将使用编码器掩码来使 padding 令牌的值为零。 encoder_mask = (encoder_input != PAD_ID).unsqueeze(0).unsqueeze(0).int().to(device) # 我们也不希望任何令牌受到未来令牌的影响。因此,在掩蔽多头 self attention 期间实施了因果掩蔽以处理此问题。 decoder_mask = (decoder_input != PAD_ID).unsqueeze(0).unsqueeze(0).int() & causal_mask(decoder_input.size(0)).to(device) return { 'encoder_input': encoder_input, 'decoder_input': decoder_input, 'target_label': target_label, 'encoder_mask': encoder_mask, 'decoder_mask': decoder_mask, 'source_text': source_text, 'target_text': target_text } # 因果掩蔽会确保任何在当前令牌之后的令牌都被掩蔽,这意味着该值将被替换为-无穷大,然后在 softmax 函数中转换为零或接近零。 # 因此,模型将忽略这些值或无法从这些值中学习任何东西。 def causal_mask(size): # 因果掩蔽的维度(批量大小,序列长度,序列长度) mask = torch.triu(torch.ones(1, size, size), diagonal = 1).type(torch.int) return mask == 0 # 计算整个训练数据集中源和目标数据集的最大序列长度。 max_seq_len_source = 0 max_seq_len_target = 0 for data in raw_train_dataset["translation"]: enc_ids = tokenizer_en.encode(data["en"]).ids dec_ids = tokenizer_my.encode(data["ms"]).ids max_seq_len_source = max(max_seq_len_source, len(enc_ids)) max_seq_len_target = max(max_seq_len_target, len(dec_ids)) print(f'max_seqlen_source: {max_seq_len_source}') #530 print(f'max_seqlen_target: {max_seq_len_target}') #526 # 为了简化训练过程,我们只取一个 max_seq_len,并添加 20 来涵盖序列中额外令牌(如 PAD,CLS,SEP)的长度。 max_seq_len = 550 # 实例化 EncodeRawDataset 类,并创建编码的训练和验证数据集。 train_dataset = EncodeDataset(raw_train_dataset["translation"], max_seq_len) val_dataset = EncodeDataset(raw_validation_dataset["translation"], max_seq_len) # 为训练和验证数据集创建DataLoader包装器。稍后在训练和验证我们的语言模型时将使用此dataloader。 train_dataloader = DataLoader(train_dataset, batch_size = 10, shuffle = True, generator=torch.Generator(device='cuda')) val_dataloader = DataLoader(val_dataset, batch_size = 1, shuffle = True, generator=torch.Generator(device='cuda'))
步骤4:输入嵌入和位置编码
这一步进行输入嵌入和位置编码的处理。
首先,输入嵌入层负责将步骤2生成的标记ID序列转换为词汇表中的索引,并为每个标记生成一个512维的嵌入向量。
这个向量能够捕捉标记的深层语义特征,例如,对于标记“狗”,向量中的不同维度可能分别代表其眼睛、嘴巴、腿和身高等特征。在多维空间中,相似的实体如狗和猫的向量会彼此接近,而与学校、家等不相似实体的向量则相隔较远。
其次,位置编码解决了Transformer架构在并行处理序列时可能忽略词序的问题。通过给每个标记的512维嵌入向量添加位置信息,保证模型能够理解词序对句子含义的影响。
具体来说,采用正弦和余弦函数对每个维度进行编码,其中正弦应用于偶数维度,余弦应用于奇数维度。这样,每个标记的嵌入向量不仅包含了其语义信息,还包含了其在句子中的位置信息,而且这种编码方式保证了位置编码在序列中的一致性。
# 输入嵌入和位置编码 class EmbeddingLaye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vocab_size: int, d_model: int): super().__init__() self.d_model = d_model # 使用pytorch嵌入层模块将标记ID映射到词汇表,然后转换为嵌入矢量。 # vocab_size是tokenizer在训练语料数据集时创建的训练数据集的词汇表大小。 self.embedding = nn.Embedding(vocab_size, d_model) def forward(self, input): # 除了将输入序列提供给嵌入层外,还对嵌入层输出进行了额外的乘法运算,以归一化嵌入层输出。 embedding_output = self.embedding(input) * math.sqrt(self.d_model) return embedding_output class PositionalEncoding(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max_seq_len: int, d_model: int, dropout_rate: float): super().__init__() self.dropout = nn.Dropout(dropout_rate) # 创建与嵌入向量形状相同的矩阵。 pe = torch.zeros(max_seq_len, d_model) # 计算PE函数的位置部分。 pos = torch.arange(0, max_seq_len, dtype=torch.float).unsqueeze(1) # 计算PE函数的除数部分。注意除数部分的表达式略有不同,因为这种指数函数似乎效果更好。 div_term = torch.exp(torch.arange(0, d_model, 2).float()) * (-math.log(10000)/d_model) # 用正弦和余弦数学函数的结果填充奇数和偶数矩阵值。 pe[:, 0::2] = torch.sin(pos * div_term) pe[:, 1::2] = torch.cos(pos * div_term) # 由于我们期望以批次的形式输入序列,因此在0位置添加了额外的batch_size维度。 pe = pe.unsqueeze(0) def forward(self, input_embdding): # 将位置编码与输入嵌入向量相加。 input_embdding = input_embdding + (self.pe[:, :input_embdding.shape[1], :]).requires_grad_(False) # 执行dropout以防止过拟合。 return self.dropout(input_embdding)
步骤5:多头注意力块
Transformer模型的精髓在于自注意力机制,它赋予模型动态理解上下文的能力。而多头自注意力则进一步将这一能力细分,让模型能够同时从多个角度捕捉信息,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句子。
如果熟悉矩阵乘法,掌握多头自注意力机制其实相当简单。
首先,我们会从步骤4得到的编码输入创建三份副本:Q(查询)、K(键)、V(值)。这些副本将作为自注意力计算的基础。
随后,将Q、K、V分别与各自的权重矩阵进行矩阵乘法,这些权重矩阵将初始化为随机值,并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更新。这一步骤引入了可学习的参数,帮助模型更好地捕捉信息。
按照论文中的设定,我们将使用8个头来进行多头注意力的计算。这意味着,每个经过矩阵乘法得到的查询、键、值向量都将被分割成8份,每份的维度为 d_k = d_model/num_heads
接下来,每个查询向量将与序列中所有键向量的转置进行点积运算,得到注意力分数,这些分数反映了标记间的相似度。为避免模型过度关注高分数或忽略低分数,我们通过除以d_k的平方根来规范化这些分数。
在应用softmax函数之前,如果存在编码掩码,我们会将其与注意力分数结合,确保模型不会受到未来时间步的影响。Softmax函数将这些分数转换为概率分布,然后这些概率将与相应的值向量相乘,得到每个头的输出。
最终,我们将8个注意力头的输出合并,并通过输出权重矩阵W_o进一步处理,得到多头自注意力的最终结果。这个结果能够综合考虑单词在句子中的不同上下文含义。
现在,开始编写代码实现这个多头自注意力模块,过程将比你想象的要简单和直接。
class MultiHeadAttention(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d_model: int, num_heads: int, dropout_rate: float): super().__init__() # 定义dropout以防止过拟合 self.dropout = nn.Dropout(dropout_rate) # 引入权重矩阵,所有参数都可学习 self.W_q = nn.Linear(d_model, d_model) self.W_k = nn.Linear(d_model, d_model) self.W_v = nn.Linear(d_model, d_model) self.W_o = nn.Linear(d_model, d_model) self.num_heads = num_heads assert d_model % num_heads == 0, "d_model must be divisible by number of heads" # d_k是每个分割的自注意力头的新维度 self.d_k = d_model // num_heads def forward(self, q, k, v, encoder_mask=None): # 我们将使用多个序列的批处理来Parallel训练我们的模型,因此我们需要在形状中包括batch_size。 # query、key和value是通过将相应的权重矩阵与输入嵌入相乘来计算的。 # 形状变化:q(batch_size, seq_len, d_model) @ W_q(d_model, d_model) => query(batch_size, seq_len, d_model) [key和value的情况相同]。 query = self.W_q(q) key = self.W_k(k) value = self.W_v(v) # 将query、key和value分割成多个head。d_model在8个头中分割为d_k。 # 形状变化:query(batch_size, seq_len, d_model) => query(batch_size, seq_len, num_heads, d_k) -> query(batch_size,num_heads, seq_len,d_k) [key和value的情况相同]。 query = query.view(query.shape[0], query.shape[1], self.num_heads ,self.d_k).transpose(1,2) key = key.view(key.shape[0], key.shape[1], self.num_heads ,self.d_k).transpose(1,2) value = value.view(value.shape[0], value.shape[1], self.num_heads ,self.d_k).transpose(1,2) # :: SELF ATTENTION BLOCK STARTS :: # 计算attention_score以查找query与key本身及序列中所有其他嵌入的相似性或关系。 # 形状变化:query(batch_size,num_heads, seq_len,d_k) @ key(batch_size,num_heads, seq_len,d_k) => attention_score(batch_size,num_heads, seq_len,seq_len)。 attention_score = (query @ key.transpose(-2,-1))/math.sqrt(self.d_k) # 如果提供了mask,则需要根据mask值修改attention_score。参见第4点的详细信息。 if encoder_mask is not None: attention_score = attention_score.masked_fill(encoder_mask==0, -1e9) # softmax函数计算所有attention_score的概率分布。它为较高的attention_score分配较高的概率值。这意味着更相似的令牌获得较高的概率值。 # 形状变化:与attention_score相同 attention_weight = torch.softmax(attention_score, dim=-1) if self.dropout is not None: attention_weight = self.dropout(attention_weight) # 自注意力块的最后一步是,将attention_weight与值嵌入向量相乘。 # 形状变化:attention_score(batch_size,num_heads, seq_len,seq_len) @ value(batch_size,num_heads, seq_len,d_k) => attention_output(batch_size,num_heads, seq_len,d_k) attention_output = attention_score @ value # :: SELF ATTENTION BLOCK ENDS :: # 现在,所有head都将组合回一个head # 形状变化:attention_output(batch_size,num_heads, seq_len,d_k) => attention_output(batch_size,seq_len,num_heads,d_k) => attention_output(batch_size,seq_len,d_model) attention_output = attention_output.transpose(1,2).contiguous().view(attention_output.shape[0], -1, self.num_heads * self.d_k) # 最后attention_output将与输出权重矩阵相乘以获得最终的多头注意力输出。 # multihead_output的形状与嵌入输入相同 # multihead_output的形状与嵌入输入相同 multihead_output = self.W_o(attention_output) return multihead_output
推荐书单
《PyTorch深度学习实战》
对于任何了解NumPy 和scikit-learn 等工具的人来说,上手PyTorch 轻而易举。PyTorch 在不牺牲高级特性的情况下简化了深度学习,它非常适合构建快速模型,并且可以平稳地从个人应用扩展到企业级应用。由于像苹果、Facebook和摩根大通这样的公司都使用PyTorch,所以当你掌握了PyTorth,就会拥有更多的职业选择。本书是教你使用 PyTorch 创建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系统的实用指南。它帮助读者快速从零开始构建一个真实示例:肿瘤图像分类器。在此过程中,它涵盖了整个深度学习管道的关键实践,包括 PyTorch张量 API、用 Python 加载数据、监控训练以及将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
本书适用于对深度学习感兴趣的 Python 程序员。了解深度学习的基础知识对阅读本书有一定的帮助,但读者无须具有使用 PyTorch 或其他深度学习框架的经验。
购买链接:https://item.jd.com/13615708.html
AI大模型学习福利
作为一名热心肠的互联网老兵,我决定把宝贵的AI知识分享给大家。 至于能学习到多少就看你的学习毅力和能力了 。我已将重要的AI大模型资料包括AI大模型入门学习思维导图、精品AI大模型学习书籍手册、视频教程、实战学习等录播视频免费分享出来。
因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资料,需要点击下方链接即可前往获取
2024最新版CSDN大礼包:《AGI大模型学习资源包》免费分享
一、全套AGI大模型学习路线
AI大模型时代的学习之旅:从基础到前沿,掌握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能!
因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资料,需要点击下方链接即可前往获取
2024最新版CSDN大礼包:《AGI大模型学习资源包》免费分享
二、640套AI大模型报告合集
这套包含640份报告的合集,涵盖了AI大模型的理论研究、技术实现、行业应用等多个方面。无论您是科研人员、工程师,还是对AI大模型感兴趣的爱好者,这套报告合集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信息和启示。
因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资料,需要点击下方链接即可前往获取
2024最新版CSDN大礼包:《AGI大模型学习资源包》免费分享
三、AI大模型经典PDF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大模型已经成为了当今科技领域的一大热点。这些大型预训练模型,如GPT-3、BERT、XLNet等,以其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正在改变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 那以下这些PDF籍就是非常不错的学习资源。
因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资料,需要点击下方链接即可前往获取
2024最新版CSDN大礼包:《AGI大模型学习资源包》免费分享
四、AI大模型商业化落地方案
因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资料,需要点击下方链接即可前往获取
2024最新版CSDN大礼包:《AGI大模型学习资源包》免费分享
作为普通人,入局大模型时代需要持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认知水平,同时也需要有责任感和伦理意识,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