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rjan算法总结 (强连通分量+缩点+割点),看这一篇就够了~
tarjan可以做什么?
根据 Robert Tarjan 的名字命名的算法Tarjan算法可以在线性时间内求出无向图的割点与桥,再进一步的求出双联通分量,也在数据结构上做出了贡献。
Tarjan算法的用途
-
求桥和割点
-
求点和边的双连通分量
-
.求强连通*
参考博客: [tarjan算法入门](https://blog.csdn.net/acmmmm/article/details/16361033) [tarjan算法入门](https://www.luogu.com.cn/blog/wyz598085788/solution-p3627) [tarjan算法详解](https://blog.csdn.net/hurmishine/article/details/75248876?depth_1-utm_source=distribute.pc_relevant.none-task-blog-BlogCommendFromBaidu-20&utm_source=distribute.pc_relevant.none-task-blog-BlogCommendFromBaidu-20) [tarjan缩点](https://blog.csdn.net/li1615882553/article/details/79760325?depth_1-utm_source=distribute.pc_relevant.none-task-blog-BlogCommendFromBaidu-4&utm_source=distribute.pc_relevant.none-task-blog-BlogCommendFromBaidu-4) [tarjan求割点](https://www.cnblogs.com/collectionne/p/6847240.html) [targan相关定义](https://www.cnblogs.com/stxy-ferryman/p/7779347.html) [tarjan寻找割点与桥](https://blog.csdn.net/qq_43326267/article/details/88561434?depth_1-utm_source=distribute.pc_relevant.none-task-blog-OPENSEARCH-18&utm_source=distribute.pc_relevant.none-task-blog-OPENSEARCH-18)
一、tarjan求强连通分量
1:算法流程
引用来自度娘的一句话:
“有向图强连通分量:在有向图G中,如果两个顶点vi,vj间(vi>vj)有一条从vi到vj的有向路径,同时还有一条从vj到vi的有向路径,则称两个顶点强连通(strongly connected)。如果有向图G的每两个顶点都强连通,称G是一个强连通图。有向图的极大强连通子图,称为强连通分量(strongly connected components)。”
反正就是在图中找到一个最大的图,使这个图中每个两点都能够互相到达。这个最大的图称为强连通分量,同时一个点也属于强连通分量。
tarjan算法,之所以用DFS就是因为它将每一个强连通分量作为搜索树上的一个子树。而这个图,就是一个完整的搜索树。
为了使这颗搜索树在遇到强连通分量的节点的时候能顺利进行。每个点都有两个参数。
1,DFN[]作为这个点搜索的次序编号(时间戳),简单来说就是 第几个被搜索到的。%每个点的时间戳都不一样%。
2,LOW[]作为每个点在这颗树中的,最小的子树的根,每次保证最小,like它的父亲结点的时间戳这种感觉。如果它自己的LOW[]最小,那这个点就应该从新分配,变成这个强连通分量子树的根节点。
ps:每次找到一个新点,这个点LOW[]=DFN[]。
而为了存储整个强连通分量,这里挑选的容器是,堆栈(栈中所有点一定是有父子关系的)。每次一个新节点出现,就进站,如果这个点有 出度 就继续往下找。直到找到底,每次返回上来都看一看子节点与这个节点的LOW值,谁小就取谁,保证最小的子树根。如果找到DFN[]==LOW[]就说明这个节点是这个强连通分量的根节点(毕竟这个LOW[]值是这个强连通分量里最小的。)最后找到强连通分量的节点后,就将这个栈里,比此节点后进来的节点全部出栈,它们就组成一个全新的强连通分量。
2:模板
#define MAX 10005
#define ll long long
vector<ll> g[MAX];
ll color[MAX], vis[MAX], stack[MAX], dfn[MAX], low[MAX], cnt[MAX];
//deep:节点编号 top:栈顶 sum:强连通分量数目
ll deep, top, sum, res = 0;
void tanjan(ll v) {
dfn[v] = ++deep;
low[v] = deep; //(1)初始化dfn数组,同时将low设置为相同值
vis[v] = 1;
stack[++top] = v;//(2)入栈,作为栈顶元素,同时更新vis数组
for (unsigned i = 0; i < g[v].size(); i++) {//(3)遍历所有可能到达的点
ll id = g[v][i];
if (!dfn[id]) {//如果这个点从没访问过,则先放问它,再用它更新low[v]的值
tanjan(id);
low[v] = min(low[v], low[id]); //他的儿子如果能连到更小的祖先节点,显然他也可以
}
else {
if (vis[id]) {//不在栈中的点,要么没有访问,要么不能到达id,所以只需要判断栈中的
low[v] = min(low[v], low[id]);
}
}
}
if (low[v] == dfn[v]) {//(4)自己和子节点形成了强连通分量,或者只有自己孤身一人
color[v] = ++sum;
vis[v] = 0;
while (stack[top] != v) {//将从v开始所有的点取出
color[stack[top]] = sum;//给予同一颜色
vis[stack[top--]] = 0;//出栈要顺便修改vis
}
top--;
}
}
二、tarjan缩点
1:相关定义
其实这也是利用了tarjan求强连通分量的方法,对于一些贡献具有传导性,比如友情啊、路径上的权值啊等等非常适用。
思想就是因为强连通分量中的每两个点都是强连通的,可以将一个强连通分量当做一个超级点,而点权按题意来定。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一个问题:一个有向图,有n个点以及m条边,我们至少应该添加几条边才能使整个图变成强连通图。或者是一个无向图至少添加几条边变成连通图。
首先我们对于一个有向无环的图(DAG),至少添加几条边才能使它变为强连通图?我们很容易根据有向无环图的性质得到,我们计算入度为零的点数为a,出度为零的点数为b,那么我们至少需要添加的边数为max(a,b),如果只有一个点的话,我们不需要添加任何边。
那么我们怎么把一个图转换为DAG呢,因为上面给出的图可能存在环,那么我们就会想到把已经组成全连通的子图转换成一个点来看,那么我们最终的图就不会包含环了。
好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已经想好了,下面我们来进行求解:
我们使用Tarjan算法求解出强连通分量之后,我们上面使用了一个color数组将同一个连通分量的点分配相同的数值,然后我们再次遍历一遍所有的边,如果边的两侧u->v
不属于同一颜色,那么u对应颜色将会有一条边连向v对应的颜色。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计算缩点之后的出入度,得到max(a,b)或者其他一些信息。
2:算法流程
其实我们上述的tarjan算法已经求出了每个点属于的color,其实每个color就代表了一个最大联通集,
#define MAX 10005
#define ll long long
vector<ll> g[MAX];
ll color[MAX], vis[MAX], stack[MAX], dfn[MAX], low[MAX], cnt[MAX], num[MAX];
ll ind[MAX], outd[MAX];//每个点的出度入度
//deep:节点编号 top:栈顶 sum:强连通分量数目
ll deep, top, sum, res = 0;
void tanjan(ll v) {
dfn[v] = ++deep;
low[v] = deep; //(1)初始化dfn数组,同时将low设置为相同值
vis[v] = 1;
stack[++top] = v;//(2)入栈,作为栈顶元素,同时更新vis数组
for (unsigned i = 0; i < g[v].size(); i++) {//(3)遍历所有可能到达的点
ll id = g[v][i];
if (!dfn[id]) {//如果这个点从没访问过,则先放问它,再用它更新low[v]的值
tanjan(id);
low[v] = min(low[v], low[id]); //他的儿子如果能连到更小的祖先节点,显然他也可以
}
else {
if (vis[id]) {//不在栈中的点,要么没有访问,要么不能到达id,所以只需要判断栈中的
low[v] = min(low[v], low[id]);
}
}
}
if (low[v] == dfn[v]) {//(4)自己和子节点形成了强连通分量,或者只有自己孤身一人
color[v] = ++sum; num[sum]++; //num统计该颜色有多少点
vis[v] = 0;
while (stack[top] != v) {//将从v开始所有的点取出
color[stack[top]] = sum;//给予同一颜色
vis[stack[top--]] = 0;//出栈要顺便修改vis
num[sum]++;
}
top--;
}
}
int main(){
for (int i = 1; i <= N; i++) {
for (unsigned k = 0; k < g[i].size(); k++) {
ll v = g[i][k];
if (color[v] != color[i]) {//二者分属于不同的联通集
outd[color[i]] += 1; //以颜色作为点,更新相应点的出度
}
}
}
}
三、tarjan求割点、桥
1、什么是割点
在无向连通图中,如果将其中一个点以及所有连接该点的边去掉,图就不再连通,那么这个点就叫做割点(cut vertex / articulation point)。
例如,在下图中,0、3是割点,因为将0和3中任意一个去掉之后,图就不再连通。如果去掉0,则图被分成1、2和3、4两个连通分量;如果去掉3,则图被分成0、1、2和4两个连通分量。
如果我们去掉点1,图分为2 - 5 - 4 - 3 - 2和6 - 7 - 8+9两个子图;去掉点6,图分为1 - 2 - 3 - 4 - 5、7 - 8和9三个子图。所以点1 、6为这个图的两个割点。
2.割点怎么求?
与之前强连通分量中的tarjan差不多。但要加一个特判,
首先选定一个根节点,从该根节点开始遍历整个图(使用DFS)。
对于根节点,判断是不是割点很简单——计算其子树数量,如果有2棵即以上的子树,就是割点。因为如果去掉这个点,这两棵子树就不能互相到达。(注意这里的概念,称之为子树,表示了子树互不相连,而且不连向祖先)
对于非根节点,判断是不是割点就有些麻烦了。我们维护两个数组dfn[]和low[](就是上面用过的),对于边(u, v),如果low[v]>=dfn[u],此时u就是割点。这是我认为最难以理解的一部分,可以这样想:low[v]>=dfn[u]
也就意味着,v
不能回到u
的前面,这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显然如果节点U的所有孩子节点可以不通过父节点U而访问到U的祖先节点,那么说明此时去掉节点U不影响图的连通性,U就不是割点。
相反,如果节点U至少存在一个孩子顶点,必须通过父节点U才能访问到U的祖先节点,也就是如果存在一个孩子low[v]>=dfn[u]
,那么去掉节点U后,顶点U的祖先节点和孩子节点就不连通了,说明U是一个割点。
ps:无向图一定要注意回边的存在
争议点:
关于tarjan算法,一直有一个很大的争议,就是low[u]=min(low[u],dfn[v]);(你可以发现这和上面求强连通分量是不一杨的)
这句话,如果改成low[u]=min(low[u],low[v])就会wa掉,但是在求强连通分量时却没有问题
根据许多大佬的观点,我想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在求强连通分量时,如果v已经在栈中,那么说明u,v一定在同一个强连通分量中,所以到最后low[u]=low[v]是必然的,提前更新也不会有问题,但是在求割点时,low的定义有了小小的变化,不再是最早能追溯到的祖先,(因为是个无向图)没有意义,应该是最早能绕到的割点,为什么用绕到,是因为是无向边,所以有另一条路可以走,如果把dfn[v]改掉就会上翻过头,可能翻进另一个环中,所以wa掉,仅是本人的一些个人看法,不知道讲的对不对,请各位指教。
3。割点tarjan模板&运行实例
// v:当前点 r:本次搜索树的root
void tarjan(ll u, ll r) {
dfn[u] = low[u] = ++deep;
ll child = 0;
for (unsigned i = 0; i < g[u].size(); i++) {
ll v = g[u][i];
if (!dfn[v]) {
tarjan(v, r);
low[u] = min(low[u], low[v]);
if (low[v] >= dfn[u] && u != r)cut[u] = 1;//不是根而且他的孩子无法跨越他回到祖先
if (r == u)child++; //如果是搜索树的根,统计孩子数目
}
low[u] = min(low[u], dfn[v]);//已经搜索过了
}
if (child >= 2 && u == r)cut[r] = 1;
}
对如上的图我们来跑一次算法,深入理解以下算法的含义
- 我们从1开始运行算法
tarjan(1,1)
,此时low[1]=dfn[1]=1
按照dfs序我们应该遍历到2,此时dfn[2]=low[2]=2
,然后2有一条边连向1,dfn[1]!=0
因此low[2]=min(low[2],dfn[1])=1
。然后2有一条边连向5,dfn[5]=low[5]=3
。 - 开始处理5,5第一条边连向2,更新
low[5]=min(low[5],dfn[2])=2
,然后tarjan(3,1)
,3有一条边连向1,low[3]=1
,3有一条边连向5,low[3]=min(low[3],dfn[5])=1
,算法返回点5,更新low[5]=min(low[5],low[3])=1
,也就是说5可以绕回1点,更新4效果一样不再赘述。 - 5最后一条边连向6,
tarjan(6,1)
,6唯一一条边回到5,而且5已经访问过了,因此low[6]=min(low[6],dfn[5])=3
注意了注意了,如果这里是low[5]
会如何?那么low[6]=1
,可以看到对于无向图而言,当点5已经遍历过了,我们不能使用low[5]
作为他的儿子能返回的最小祖先,必须使用dfn[5]
。此时函数返回5,low[6]>=dfn[5]
,说明6不能绕过5前往祖先节点,因此5是一个割点。 - 函数返回到节点2,2不是根节点,而且他的所有孩子都是
low[v]=1
,他不是割点。 - 函数返回到节点2,遍历了2节点,其余所有节点都得到了遍历,因此最多有一个孩子,虽然
low[2]>=low[1]
,但1是根节点,依然不是割点。显然没有任何节点可以跑到根节点dfn[1]的前面,所以利用low[v]>=dfn[u]
判断时一定要保证当前点不是根节点。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